为什么睡着了以后身体会抽抽?
本文由公众号 “把科学带回家” 提供
给孩子最好的科学教育
相信你一定遇到过睡觉时胳膊肘子一抽把自己甩醒的情况。为什么我们睡着的时候身体会抽抽?睡觉的时候,我们的身体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其实,睡觉时身体的抽抽分成2种,一种是在快睡着的时候,一种是在做梦的时候。
百分之70的人在快睡着的时候都会抽抽,这种抽抽叫做入睡抽动(sleep start,或hypnic jerk)。由于入睡抽动常常发生在半梦半醒的时候,因此有人认为,这是神经系统在清醒和睡眠间转换时发生的副作用。甚至还有人认为,这是我们睡在树上的猴子祖先怕自己睡着了从树上掉下来摔死才出现的反射。
另一种抽抽发生在做梦,也就是你的眼珠翻滚——快速眼动睡眠(SEM)的时候。做梦时的抽抽就是睡眠的超级重要的功能之一。
当你睡着的时候,其实你的大脑一点也没闲着。睡眠时大脑在整理记忆、给自己洗澡,还在改善你的运动机能,复习白天学到的动作,甚至还能加快你的反应时。
我们怎么知道大脑在你睡觉的时候在给你的运动属性升级呢?这就多亏了许多梦游或说梦话的人。
大约1%的人会习惯性地梦游、四分之三的人会说梦话。那些会习惯性梦游的人会在梦游时过一遍白天学到的动作,会习惯性说梦话的人会在梦中重复白天学到的句子。
这说明当我们睡觉的时候大脑还在学习,还在复习功课,它比你可勤奋多了。
梦游的人在睡觉时大脑和身体还在复习,这个比较好懂,毕竟梦游的人管不住自己嘛。可是为什么不梦游也不说梦话的人的身体也会抽抽,正常人睡着的时候不是应该全身肌肉放松吗?
的确,睡着后,正常人的身体会阻止肌肉剧烈运动,这叫做肌张力缺失(muscle atonia),而且这一般发生在做梦(快速眼动睡眠)的时候。
肌张力缺失除了防止你因为做梦的时候变成戏精而意外受伤以外,还有一个重要功能,那就是为了让身体抽抽。
实际上,大脑就是利用做梦的肌张力缺失时机对每块肌肉进行专项检查。
因为只有在快速眼动睡眠的时候,全身肌肉都处于被关掉的瘫痪状态,所以才能测试它们的功能正不正常、和大脑的连接有没有问题。这就好比你把灯关了,才能测试开关能不能把灯点亮不是?
我们常常看到阿猫阿狗在睡觉的时候会胡须抽抽、身体扭扭,我们自己有时也会身体一抽,把自己或者边上的人惊醒。
但你没注意到的一个重要现象是,当我们在做梦(快速眼动睡眠)的时候,我们身体里几乎每个肌肉——从手指到眼皮都会抽动。这就是身体各个肌肉配合大脑做检查的现象。
为什么大脑要做检查呢?
抽抽是为了大脑学习和认识身体,检查身体各个部位有没有出问题。
婴儿每天要花8小时做梦,他们做梦的时候身体的各个部位会不断地抽抽。这种抽抽其实是大脑和身体各部位的走亲访友的社交活动。
婴儿做梦的时候,不太熟的大脑和脊椎里的神经相互打招呼认识认识。然后脊椎再让肌肉抽几下给大脑乐一乐,好告诉大脑,你看这个人的肉都被我承包了。接着大脑的运动皮层就会做出反应,表示“嗯嗯我记住了”(sleep spindle)。
成年人的抽抽就是睡觉的时候大脑巡山的过程。每次大脑就视察一个山头,喊一块肌肉没病出来走两步,所以每次只有一块肌肉会瑟瑟发抖,你不大会看到一个睡着了以后全身同时乱抖的人。
大王(划掉)大脑夜晚巡山时可以发现身体的一系列变化,比如你的水桶腰有没有变更粗啊、大屁股有没有变更大啊、以后需不需要大腿再多使点劲儿托住你的屁股啊之类。
许多老年人睡眠变差,同时身体协调性也跟着变糟糕,大脑在睡觉的时候不能够愉快地巡山或许就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所以说这是系统开机前的硬盘自检:
热门活动
不过瘾,请戳
为什么谷歌喜欢招没上过大学的人?因为越在意成绩的人创造力越低
五百万人里才出一个的智商173的贫民窟少女,或许依然无法逃脱阶级固化的魔咒
给孩子最好的科学教育
转载请联系 kids@huanqiukexue.com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图片来源:giphy
参考资料:
https://www.newscientist.com/article/mg23631550-800-night-exercises-the-intense-workout-we-all-do-in-our-sleep/
Thorpy, M. (2015). Classification of sleep disorders. In Drug Treatment of Sleep Disorders (pp. 71-83). 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http://journal.chestnet.org/article/S0012-3692(15)49063-4/fulltext
https://www.livescience.com/39225-why-people-twitch-falling-asleep.html
http://www.jneurosci.org/content/22/15/6830
https://www.apa.org/monitor/jan06/twitch.aspx